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周二連續(xù)第五天收低,再次刷新近半年來低位。中間價連四日回調(diào)并刷新兩周低位。假期因素致購匯盤趨強,令人民幣跌勢雪上加霜。
交易員認為,本月以來人民幣市場價與中間價偏離幅度日漸擴大,主要原因是央行沒有進行明顯的干預,加之美元指數(shù)處于高位,市場購匯需求和心理預期均推動人民幣朝貶值一側(cè)波動;未來市場價與中間價的偏離料成為常態(tài)。
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上周末曾在公開場合提到,今年人民幣為全球第二強貨幣。
人民幣今年兌美元下跌,兌日圓、歐元和英鎊則走高。但這并非貶值,而是美元走強所致。人民幣兌日圓上漲了約9.5%,兌歐元和英鎊分別上漲8%和3%。
英國《每日電訊報》認為,這是中國央行首次公開警示人民幣過于強勢,意味著在通縮陰霾襲來以及亞洲貨幣普遍貶值的情況下,中國可能會改變匯率政策。
中國的實際有效匯率(REER)已經(jīng)連續(xù)六個月升值,這進一步擠壓了出口商的利潤。11月,以貿(mào)易比重為權數(shù)的有效匯率升值了2.3%,這在諸多貶值的國家中顯得鶴立雞群。
《每日電訊報》認為,中國已經(jīng)悄悄地加入了亞洲的貨幣貶值大戰(zhàn)。
11月初以來,人民幣兌美元貶了2%,這越來越像是中國為了應對日本、韓國等亞洲主要國家貨幣貶值而采取的舉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