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降準:不是最后一次
4月25日,降準正式實施,央行用低價的準備金換回了先前借出的高價MLF。鑒于準備金率仍高、新增外匯占款仍少、銀行負債壓力仍大,未來以降準置換存量MLF的空間依舊存在。但這次降準不是純粹放水,邊際放松僅限于微調(diào)范疇,貨幣政策寬松仍面臨諸多制約。
這是一次特別的降準,與普通的全面降準或一般的定向降準均有所不同。通過置換MLF的方式,央行限制了降準釋放的增量資金規(guī)模。降準實施后,央行停做逆回購,逆回購到期進一步吸收降準釋放資金。這次降準在短期內(nèi)并不影響流動性總量。
但不管是以定向,還是置換的名義,降準的本質(zhì)一樣——釋放長期限、低成本流動性。放到眼下,即便降準資金被全部吸收,也是從“長錢”換“短錢”,用“便宜錢”換“高價錢”,是之前一段時期貨幣政策操作的逆過程。
如果說,之前市場普遍感受貨幣政策是偏緊的,那改變先前的做法,是走向?qū)捤蛇是更緊?如果說,之前央行棄而不用準備金工具,是為避免釋放寬松信號,那降準的回歸是釋放了寬松還是更緊的信號?
不少分析人士認為,貨幣政策取向出現(xiàn)了微調(diào),即便不是走向中性偏松,也是回歸實質(zhì)中性。
其實,年初以來,市場資金面持續(xù)超預期寬松,已引起對貨幣政策取向的猜測。
4月23日,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,分析研究當前經(jīng)濟形勢和經(jīng)濟工作,會議公告中有不少新提法、新變化,進一步印證了宏觀政策的微妙變化。比如,在貨幣政策方面,刪除了“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”的表述;重提擴大內(nèi)需;再度要求“降低企業(yè)融資成本”。
從以往來看,當闡述貨幣政策用到“閘門”的時候,往往對應著貨幣政策偏緊時期。比如,2016年第四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報告重提“調(diào)節(jié)好貨幣閘門”,正好對應著上一輪貨幣政策實質(zhì)偏松階段的終結(jié)。如今,“閘門”被去掉了。
我國貨幣政策存在多目標的問題,去年的重心毫無疑問是金融防風險、金融去杠桿。如今重提“擴大內(nèi)需”,或標志著貨幣政策正在回歸總需求管理。
有了第一次,未來降準還會不會有第二次、更多次?
首先,目前我國法定準備金率仍在14%以上,從歷史和全球來看,仍處于高位水平。
其次,歷史上,準備金工具主要用來對沖外匯占款,但從2014年以來,外匯占款持續(xù)減少,目前新增外匯占款基本在零值附近,理應通過調(diào)整準備金“池子”的水位加以應對。
最后,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應該從源頭抓起,而源頭就是央行供給的基礎貨幣。現(xiàn)行利率“雙軌制”形勢下,銀行留不住存款,表內(nèi)負債持續(xù)出表,擠壓了銀行息差,限制了銀行支持實體經(jīng)濟。實施降準,給商業(yè)銀行提供低成本負債,可緩解銀行負債壓力,從而降低銀行對資產(chǎn)端收益率的要求。
鑒于目前準備金率仍高、新增外匯占款仍少、銀行負債壓力仍大,未來以降準置換存量MLF的空間依舊存在。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即便此次降準置換了9000億元MLF,但MLF存量仍有4萬億左右?陀^上,未來央行繼續(xù)降準以置換MLF的空間仍存在。
但應看到,這次降準不是純粹放水,當前貨幣政策寬松仍面臨諸多制約,政策調(diào)整僅限于微調(diào)范疇。
金融防風險仍位列“三大攻堅戰(zhàn)”之首,結(jié)構(gòu)性去杠桿形勢下,貨幣政策不宜過松。
海外主要央行仍趨于收緊貨幣政策,在3月份加息后,美國聯(lián)邦基金目標利率已達到1.75%,高于我國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水平。近期中美長端利率的利差也在迅速收窄。
總的來看,復雜的外部形勢下,政策放松的動力在積累,傾向在上升,貨幣當局對降準這類工具的容忍度加大,但去杠桿、防風險疊加中美利差收窄,使得貨幣政策仍面臨不少制約。
|
|
|
|
|